初中语文教材综合编写与文言阅读能力培养

2023-09-29 17:46

初中语文教材综合编写与文言阅读能力培养

相关热词搜索:编写初中语文教材、文言文、阅读能力培养

编写初中语文教材,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

教材选材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最重要的资源,也是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。以下是蒲公英读书网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内容。我希望它能帮助你。

  统一初中语文教材自投入使用以来,其新特点、新变化始终吸引着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,其中文言部分更是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。本文简要介绍了教材文言部分的写作特点,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材,有效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。

  依据课程标准,精选名篇文章

  教材选文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最重要的资源,也是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。统一编写的初中语文教材共收录文言文39篇。 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xx年版)》附录《背诵优秀诗词散文推荐文章建议》推荐了23篇文言文。除一篇文章《列子》因文章《伯牙鼓琴》已被纳入小学教材而不再收录外,其余均已纳入教材。但考虑到这22篇文言文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,编辑在此基础上增加了17篇文言文。下面将从叙事性与非叙事性、不同历史时期两个角度来审视这些文章。

  从上面两张表可以看出,基于课程标准推荐章节的教材增加主要有两个特点:一是增加了大量的叙事作品。课程标准中推荐的文章侧重于描述性、抒情性和论证性(非叙事性)作品。从记忆和积累的角度来看,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;但叙事作品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本来说更加生动有趣。情节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;同时,它具有更丰富的文言文常用词和常见现象,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。这类文字虽然不需要死记硬背,但也需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。二是增加了先秦时期的作品。先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泉,为后世文学、文化、学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泉。在语言方面也为后世提供了范例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这两点都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、具有示范性的中国古典作品。

  循序渐进,合理安排

  在文言文的编排上,统一教材强调循序渐进,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。一是从文白共同编辑到文白单独编辑。七年级是文白合体版,即一个单元既有文言文,又有白话文。这主要是考虑与小学的联系,方便初学者通过比较了解文言文的特点;八、九年级分为文白,每卷有两个独立的文言诗单元(九年级第一卷一个)。这主要是由于文言文和白话文在语言特点、教学起点、教学目的、教学内容、教学要求、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,某一阶段的集中学习更有利于文学和语感的培养。多年的实践证明,这种方法是有效的。与此前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将两个文言单元放在每册末尾不同,统一教材将八、九年级学生每册的第三、第六单元设置为文言单元。这样可以保证学习相对集中,不会负担过重,也更容易安排考试。二是篇幅由短到长,内容由易到难。从七年级到九年级,总长度和单篇作品的长度都增加了。

  在内容上,七年级学生多采用情节和哲理较强的短篇小说,如《咏雪》《陈太丘与友期行》《狼》《穿井得一人》《杞人忧天》《孙权劝学》《卖油翁》《河中石兽》等;搭配短小、寓意深刻、朗朗上口的推理课文,如《〈论语〉十二章》《诫子书》《陋室铭》《爱莲说》等;八年级学生则选择了一些较长、较难的描述场景、叙事、叙事的作品,如《三峡》《与朱元思书》《愚公移山》《桃花源记》《富贵不能淫》《马说》等;在此基础上,九年级还增加了更长、更难的历史传记作品,如《曹刿论战》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《唐雎不辱使命》《陈涉世家》等。

  注重预习,主张独立

  教学和阅读课文“预习”的设置是统一教材在助学体系设计中的一个显着特点。在保留以往课前介绍激发阅读兴趣功能的同时,还设置了具体的、可操作的任务。目的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指导,明确“预习时应该做什么”,方便教师检查。如果实施得好,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,还能节省课堂时间,提高教学效率。对于文言文的预习任务,有的要求学生查找与作者、作品、时代相关的背景资料,以了解人和世界;有的促使学生回顾过去学过的相关作品或知识,以便温故知新。比较常见的任务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理清文章的主旨,这种情况在全套教材的文言文“预习”中出现多达14次。那些没有明确提及“借助笔记和参考书”而只说“阅读课文”的人往往暗示了这一要求。为什么小编要不厌其烦地提到这个任务呢?短期来看,如果能在课前预习中掌握文章的主要思想,老师只需要在课堂上花更少的时间来解决个别难点,而无需引导学生逐字阅读。翻译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背诵课文和讨论疑难问题。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,解决很多老师抱怨的上课时间不足的问题。从长远来看,借助注释、工具书自主阅读文言文是培养文言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,也是基本任务之一。 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xx年版)》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要“背诵古诗词,读简单的文言文,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理解基本内容”。教材提到这个要求最多的是七年级(7次),就是注重打好基础,培养习惯。课本中给出的注释实际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。没有注释的词语可能具有接近现代汉语的含义,并且易于理解;或者它们可能之前已经注释过,以后不会重复。我希望它们不会重演。学生可以从一个例子中进行推论。如果实在难以理解,也可以通过查阅参考书来解决。如果还有困难,可以通过同学讨论独立解决,而不是一遇到困难就向老师寻求帮助。在“预览”中也有这方面的相关提示。比如七年级卷《〈世说新语〉二则》中的“预习”:利用注释来把握课文的大意。画出不懂的句子,与同学交流,尝试解决问题。值得注意的是,教材还提供了“猜”的阅读方法,比如七年级卷《狼》中的“预习”:先不要看笔记,看看能不能大致理解课文。不懂的单词也能听懂。猜测一下,或者暂时跳过它。然后根据注释再读一遍,看看你是否猜对了不理解的单词。同样的暗示也出现在七年级第二册《卖油翁》的“预览”中。 《狼》和《卖油翁》都是故事情节很强的短篇小说。很多单词和句子的意思都可以根据上下文猜出,不需要完全依赖注释。即使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,也往往不耽误理解课文的大意。你可以阅读全文,然后再回头通过评论来理解。总之,教材的“预习”部分传达了这样的理念:学生应该尽可能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。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信任并认为他们“不能”,那么他们可能永远不会真正“不能”。有些老师并不是不信任学生,而是因为他们太害怕考试了。即使布置了预习任务,他们在课堂上仍然采用“每一个词都落实、每句话都翻译”的教学方式。这样很容易培养学生的依赖心理,预习任务就没用了。虽然可以应付一些短期考试,但从长远来看,对学生文言文的独立阅读能力没有帮助。如果要改革这种教学方法,仅仅依靠教材中的反复强调可能是不够的。您还需要改革考试。

  加强阅读,培养语感

  禅读是大家熟悉的读、背诵的统称。我们常说“读书好,背诵好”。反复阅读、熟读是背诵的基础,背诵是反复阅读的自然结果。长期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张必坤先生提出“学文言必背诵”,并将背诵教学置于文言教学的核心地位。张老师指出,为什么文言教学要以背诵为主?主要原因是培养语感。学习任何语言都离不开语感的培养。语感首先来自听和说,需要“活”的语境;文言虽然不是用来听和说的,但是可以通过阅读来弥补。 “读啊读,很多词、词组、句子、文章都成为了自己语言仓库的一部分,我会逐渐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法和表达习惯。”语感就是这样通过背诵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。 , 栽培.此次统一教材的编写继承了以往教材编写以文言背诵为主的传统。为了强调背诵在教学中的作用,我也不厌其烦地反复提及。据统计,在全套教材中,文言文“预习”中“背诵”出现7次,“朗读”28次,“熟读”15次,“背诵”17次。课堂练习和相关单元的介绍。可见小编对这种教学方式的重视。从阅读量来看,39篇文言文共计8758字(仅文字数量,不包括标题、作者、标点符号,下同),全部都要背诵,其中共计需要记住6,075个单词。如果加上36首古诗作为课文(共2482字,全部要求背)和48首“课外古诗朗读”(共1911字,不强制,但至少熟悉),阅读量还是相当可观的。 。教材不仅提出了背诵的要求,还提供了有效的指导,将背诵与理解文言文特点、感受文章风格结合起来。比如七年级卷第四课后题《诫子书》:课文句子结构工整,朗朗上口。尝试对后面的句子进行节奏划分,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。一、夫君子以静修身,以俭修德。 2、没有冷漠,就没有明确的志向;没有宁静,就没有远大的目标。 3、迟缓急躁则不能激发精气,危急则不能治愈本性。 4、岁月随时代而逝,思念随阳光而去,日渐枯萎。很多人不负世界,忧伤地待在破房子里。又会发生什么!这篇文章不仅突出了文章“句子结构工整、语言朗朗上口”的特点,还为阅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辅助技巧——划分节奏。尤其是那些稍长的句子,句内的停顿和节奏涉及到句子的组织和意思的理解。只有把握了大意,才能找到正确的节奏,准确的节奏又可以促进理解。又如七年级书第二卷第一个课后题《短文两篇》(《陋室铭》《爱莲说》):大声朗读课文,谈谈两篇文章语言风格上的差异。 《陋室铭》 以对联为主,除末句外全部押韵,三言句、四言句、五言句、六言句错落有致,不死板,工整而富于变化,虚词少用,而且语气紧凑; 《爱莲说》 以散文句为主,无韵,偶尔点缀一两排排、排比,自由而规整,虚词较多,语气舒缓。这种鲜明的风格差异非常适合通过阅读来理解。又如九年级卷《醉翁亭记》的“预习”:阅读课文时,注意课文中“着”“也”“和”“之”等虚词的使用,并感受文章舒缓、舒适的特点。过去的文言教学比较注重虚词的语法功能,却常常忽视其表达功能。在此,提醒学生朗读时要注意,感受这些虚词对于形成舒缓、舒适的文章风格的作用。

  比较异同,连接古今

 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同源异流。它们密切相关,但也存在差异。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联系认识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,这也有利于提高文言阅读水平。 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(xx年版)》学习任务组“语言积累、整理与探索”的“学习目标与内容”中提出:“通过阅读文言文,梳理文言文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,掌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,既可以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,又可以避免用现代义理解古义,从而达到准确理解中国优秀的词义。传统文化作品。”初中语文教材的统一编写就注重了这方面,主要体现在课后的句型翻译练习和词义解释练习中。句子翻译是文言部分教材中常见的练习形式,而这种练习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引导学生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异。比如七年级卷第五课后题《孙权劝学》:参考以下提示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。翻译提示:保留——国名、年号、地名、书名、人名等可保留直接使用;替换——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汉语单音节词;调整——调整词序,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;补充——补充省略的部分,使意思完整;删除 - 删除没有实际意义的单词并且不翻译它们。除“流”外,其他四种方法都揭示了古今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差异。此外,文言文和白话文表达的内容相同,但语言风格也存在明显差异。比如八年级册的第四课后题《三峡》就提醒你:翻译课文的中间两段,同时阅读原文和自己的译文,在阅读中感受它们不同的语言特点。 《三峡》是平行人物色彩的场景描述。它的魅力和精髓,无论翻译多么精美,也难以传达。这里设立原文与译文的比较,意义深远:用“译”来证明文言文的“不可译性”。翻译可以帮助理解原文,但永远不能完全取代原文。这也是古今汉语差异的体现。课本上还有很多单词解释练习。有时,除了要求学生解释某个词的意思外,还特别提醒他们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异。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五题课后题《桃花源记》: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,但含义发生了变化。解释下面突出显示的单词,注意它们在句子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中常见含义的区别。

  这些带点的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很常见。初学者看到这样的单词时,第一反应就是按照自己熟悉的意思去解释,这样就会出现错误。如此专门解释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,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,避免以今喻古。事实上,古今之间的“差异”,过去一直被强调。虽然一些理解上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,但片面强调古今的“差异”也带来了一个问题:学生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联系认识不足,这很容易导致害怕文言文中的困难。为此,教材中还设计了一些问题,试图架起古今汉语的桥梁。比如八年级下卷第四课后题《〈礼记〉二则》:解释下面突出的单词,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和联系。

  题干不仅要求关注“差异”,还提到“联系”,意在提醒学生仅仅关注古今词义的差异是不够的。差异仅在一侧,而联系则在另一侧。找到这种联系,其实就是建立词义的“关系链”或“关系网”,这对于学生理解某些语言规则很有帮助。这种建立联系的方法是古文学习中普遍存在的。再比如七年级下卷第五课后题《河中石兽》:文言中的一些词义在成语中仍然保留着。参考例句,写出包含下面突出显示的单词的成语(含义不变)。

  这不仅揭示了古今汉语的传承,还提供了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——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成语联系起来。比如《〈世说新语〉二则》中“可以模拟在空气中撒盐的区别”中的“差”,可以通过联系成语“不满足”中的“差”来理解和记忆; 《陈太丘和他的朋友七星》中的“气”可以通过“期”来理解和记忆。成语“偶遇”可以通过“期”来理解和记忆。另一方面,“不期而遇”和“不期而遇”也是两个容易误用的习语。关键是“坏”和“气”都是古义,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单独使用的。它们与所有其他习语不同。所学的文言文相互关联,成语的意思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记忆。这确实是一石二鸟的好办法。

  课外拓展,实际应用

  由于印刷版面有限,统一教材的选文数量较以往教材有一定程度的下降。但由于建立了“教学阅读-自读-课外阅读”三合一的阅读体系,课外阅读被特别纳入教材体系。和教案,大大增加了教材的灵活性。文言部分也不例外。虽然选文绝对数量比之前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(44篇、10181字)有所下降,但它提供了丰富的、多层次的课外阅读资源和路径,不仅在内容上,而且在内容上。课堂学习得到了补充和延伸,也为学生培养阅读能力提供了更广阔的训练场地。统一教材提供的课外文言阅读资源和路径分为四个层次。首先是课后习题和“阅读技巧”中的文言文摘录。例如,七年级卷《女娲造人》中的“阅读秘诀”提供了《风俗通》中有关“女娲造人”的记录,要求学生读完后与课文进行对比,看看有哪些增删改查。并改变了文字对古老传说的影响。又如八年级书第二册《马说》中的第四题课后题,提供了《资治通鉴·唐纪八》中唐太宗与冯德彝关于人才选拔问题讨论的片段,要求学生根据课文阅读并写一段讨论人才问题。这些段落的内容与正文密切相关,篇幅较短,注释较少,注释密度低于正文。它们可以看作是逐步摆脱对注释依赖的初步训练。二是补充综合研究中的文言摘录。前者如八年级下册的《〈礼记〉二则》两个故事》,后者如综合学习《无信之人》中的《曾子煮猪》和《商鞅站在树上》。八年级第一册.九年级上册综合学习了《君子自强不息》、《祖逖闻鸡舞》、《范仲淹分手后画粥》等,这类节选也较短。篇幅较长,不加注释,要求学生猜测或借助参考书阅读。三是课后练习中找到的文言文文章。比如八年级卷《周亚夫军细柳》的第四课后题是:《史记》善于记人。书中描写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历史人物。选择廉颇、蔺相如、屈原、项羽、张良、韩信、李广等其中一位,利用注解、工具书阅读相关的史记、家谱或人物传记,了解其一生故事,欣赏人物性格。风格,并感受《史记》书写人物的艺术。教材共提供了22个类似章节的例子,但只提供了章节。学生必须自己或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取课文,并借助注释和参考书阅读。提供的文章比较长、难度较大,对阅读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。第四,《世说新语》和《聊斋志异》在九年级上册《经典入门》中作为“独立阅读推荐”出现。这就是文言文的“全书阅读”,其难度可想而知。虽然这两本书只是在九年级教材第一册中作为推荐书出现,但这两本书的精选课文(《咏雪》《陈太丘与友期行》和《狼》)已经出现在七年级教材第一册中。有条件,有度。在好的学区,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尽早开始阅读,而不必等到九年级。以上四个级别的难度依次递增,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安排。前两个级别应该是大多数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。然而,有的老师并不关心学生的水平,为了完成教学任务,直接给学生提供翻译。这不符合编者的初衷,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水平。认为,教师首先应明确延伸阅读的含义,延伸阅读本质上是一种“动态积累”,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、经验、方法运用到自主阅读实践中,因为常用单词、常用句子那么多的文言文肯定会在大量的范文中反复出现,经过多次接触,学生逐渐达到不看注释,甚至不查工具书就能理解的程度(这就是《文言文》中的情况)部分地区高考、中考)。所需级别);其次,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,只让他们做适当的事情,让学生尝试挑战一些稍微超出自己现有能力,但踮着脚跳就可以完成的任务。这确实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有效地提高。诚然,初中语文统一教材的文言部分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,但总体而言,可以精心挑选、合理编排示范文本,在设计上突出自主学习,强调背诵,注重背诵。注重古今异同,主张拓展。阅读注重文学语感的培养和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。应该说,花费了很多心思和精力,比以前的教材有了明显的进步。希望一线教师能够理解编者的用意,用好这套教材,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。